《泄密的心》是美国作家爱伦·坡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讲述的“我”和老头住在一起,老头对“我”没有丝毫不好之处,“我”也很爱老头,但是“我”却无法忍受老头那双鹰眼。老头那双浅蓝色的眼睛在“我”这个神经极度敏感的人看来就像一双鹰眼,只要被这双眼睛瞧上一眼,“我”就浑身发毛。“我”终于无法忍受老头的那双眼睛,策划杀掉老头
欢迎访问演艺圈门户网的演员表栏目,本站域名http://biao.yanyi8.com,本站剧情内容禁止采集。于洋饰演曾泰、张勇手饰演耿浩、里坡饰演马政委、刘秉章饰演林团长、王晓棠饰演阿兰、朱启饰演丁连长、李力饰演老猎人、曲云饰演刘大...菊酱侃娱乐我的后半生全部演员表1月18日我的后半生全部演员表 《我的后《泄密的心》是爱伦·坡的恐怖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注重剖析其中的人物心理,将杀人者的心理变化写得丝丝入扣,将作案过程娓娓道来,但却没有表达作者的丝毫褒贬之意;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犯罪者的病态心理,让读者战栗,达到其预期的恐怖效果。
内容简介
《泄密的心》描述的是一个神经过敏、精神变态的年轻人,因为邻居老头有一只像兀鹰的眼睛而对老头产生一种病态的仇恨,这种仇恨越积越深,于是他产生了杀机。终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年轻人杀死了老头,并肢解了尸体,将支离破碎的尸体全部塞入地板中间。在整个过程中,年轻人自认为谨慎巧妙、天衣无缝
当警察前来盘问时,年轻人表现得镇定自若,甚至大胆地搬来椅子,坐在隐藏老头尸体的地方上,和警察们聊了起来,可是不久之后,年轻人仿佛听到了老头心跳的声音,这种声音越来越响,最后,年轻人精神濒于崩溃,招认了杀害老人的事实。
创作背景
《泄密的心》创作于1843年上半年,当时的爱伦·坡只是勉强地生活,且身体状况较差。他虽然凭借自己的才华获得了几次工作机会,但终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成功,这其中包括偶然因素,也包括酗酒误事。当时他与作家詹姆士·拉塞尔·洛威尔相交甚笃,受其所邀定期为他创办的杂志《先驱》投稿,《泄密的心》即是在此期间的投稿之作。爱伦·坡又于1845年对《泄密的心》文本进行了修改。
人物介绍
“我”“我”在小说中从始至终都在不断强调自己没有疯,并努力佐证这一点,但“我”的叙述没能使他人相信“我”的正常,反而让人认为“我”是一个疯狂至极的变态杀人犯。打从一开始“我”就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十分正常的人,只是“极其的紧张”,自己与常人不同,有着异常敏锐的感觉与听觉,不似他人的感觉已被钝化、摧毁,这样述说仿佛理所当然,可“我”阐述的“我能听见来自天堂和地狱的声音”却透露着疯狂,这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不真实的。而“我”急切地不断质疑他人认为自己是疯子,更使疯狂的色彩加剧:“为什么你们说我疯了?”“那么‘我’是疯了吗?”在他人对“我”的大体认知是疯了的情况下,“我”选择了“健康”“冷静”地叙述“我”的杀人过程来继续证明自己没有疯,是非常冷静和理智的人。“我”叙述整个故事的口吻大多时候极其冷静与自持、极富条理性,例如叙述着如何晚上一步一步潜入老人的房间,白天镇定地向老人示好,杀了人后有条不紊地藏尸灭迹,警察上门时,冷静地应对处理。这些都佐证了“我”拥有极强的理智,并不疯狂。然而,想靠着这些让人信服“我”没有疯的期望没能成功实现,从既不是因为老人曾经“侮辱过我”“错待过我”,而是只因老人的眼睛而计划杀死他,到连续七天潜入老人房间又执拗地因为老人眼睛闭上了而一次次搁置计划,甚至在成功杀死老人后顺利地躲过警察的询问,却因为自己幻听到的心跳声而陷入歇斯底里,供认自己杀人的事实,这些都昭示着“我”的疯狂,无法证明“我”是一个明智、冷静的人。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泄密的心》主题思想之一:泄密“疯狂与理智”
该短篇小说中交织着疯狂与理智,时而理智,时而疯狂,理智中带有疯狂,疯狂的行径下又透露着隐藏的理智,而这样的情形没能回答“我”从始至终提出的问题:“你认为我疯了吗?”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我”对这个问题佐证与询问的无意义。“我”是疯了还是没疯,并不能一言以蔽之,“我”认为自己没疯但是行为举止却透露着疯狂,那么他人觉得“我”疯了?但“我”何尝不是理智的,“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驱除“我”的不安全感之源。同时,这种疯狂与理智的相悖,也使“我”并没有获得杀害老人这件事的预期意义
因为老人眼睛给“我”带来了不安全感,为了逃离被透视的冰冷的感觉,“我”杀死了老人,但老人的死没有带走不安全感,越来越快的心跳声昭示着越来越严重的不安全感,“我”也淹没在这心跳声中,最终暴露在警察面前。虽说“我”到底有没有疯这个问题没能得到解决,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即是否定了“我”没疯,这个“我”期望的回答也证实了单用“疯了”来形容“我”并不全面,也证实了“我”的不安全感没法通过杀害老人得以驱除,老人不是“我”真正害怕的,老人那只仿佛代表着死亡的眼睛才是“我”害怕的东西,眼睛之下映照的是“我”对死亡的害怕。因此,即使已经杀了老人,不安全感仍然存在,驱使自己陷入歇斯底里和疯狂
疯狂与理智交织,渗透在“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中,看似相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混乱的疯狂与理智的混杂下显示的是“我”在不安全感下面对自己和对话他人的不同,虽然最终也没能确切地回答“我”疯了与否这个问题,也没能达到想要证实自己没有疯的目的
但是疯狂与理智以悖论的方式体现了“我”到底有没有疯这个问题的无意义,因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同时也体现了“我”杀害老人躲避不安全感的无效,即使老人最终被杀死,“我”却仍然被心跳声所扰,陷入癫狂。不过,虽然对“我”是否疯了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回答,但是疯狂与理智两者的相悖,至少否定了单一用疯狂或理智来形容“我”的这种方式。《泄密的心》主题思想之二:人间最大的幸福,乃是健康人格之欢乐!在《泄密的心》中,讲述人心理人格中的自我控制着本我的行动,他谨慎而又有远见地做着他要做的事情。每晚十二点,他就会慢慢地打开老人的门,然后他会静静地、巧妙地把头塞进门。就这样,他有时会花上一个小时。一连七个晚上,他都是这么小心谨慎地开门,然后进入房间,拉开灯,拉到只留一道细细的光落在那双鹰一样的眼睛上。次日清晨,他会走进这位老人的房间,热诚地和他说话。到第八天晚上,讲述人的兽性大发,决定杀死老人,这样本我就可以得到满足。他说:“一想到这个‘我’真就偷着咯咯地笑”。他快乐地、毫无顾及地做着一切。当他看到那阴森、可怕而蒙着一层雾的眼睛时,他恼羞成怒。“突然间,一种低沉的、闷闷的、很短的声音进入了‘我’的耳朵”:那是老人的心跳声。他等待着,听到的心跳声刺激着他,让他感到无法控制的恐惧,因为那心跳声似乎越来越大了。他突然意识到这位老人的心跳声太大,恐怕邻居听到。讲述人自我受到外界的影响,意识到自己要犯罪,但心理能量的消耗无法压抑、制约本我的欲望和冲动,本我一味追求满足而不受伦理道德的约束
他把老人拖到地上,用床垫盖住,把他捂住,慢慢地心跳停止了。他肢解了老人的尸体,一点血迹也没有。“‘我’警惕性太高,一个盆子就装下了一切。哈!哈!”伴着讲述人狂暴的笑声,他已经失去了理智,自我和超我完全分裂。肢解并清理完成后,讲述人小心撬开地板,把肢解的尸体埋在下面,并非常巧妙地恢复了原样。凌晨四点,他干完了一切,正处于中邪般的快乐中,正庆祝自己的胜利,这时,门铃响了,警察来调查晚上尖叫声一事,怀疑有人犯罪。讲述人轻轻松松把警察迎进屋里,因为再也听不到老人的心跳声了。他让警察好好检查了整间屋子。随后,他请警察坐下休息,把一把椅子搬到了房间,而且就坐在“那个地方——我杀害的人就躺在下面呢!”警官确信这房子与尖叫声无关,于是坐着闲聊了起来
此时的超我指导自我管束本我的非理性行为,所以讲述人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越来越大,他焦躁不安,再也无法忍受那恐怖,因为他知道“他们是在利用‘我’的恐怖来捉弄‘我,但是无论什么都比受那种折磨要好过。”实际上,讲述人的“超我变得更加严酷,它欺负、玩弄那可怜的自我,侮辱并虐待它,以最可怕地处罚手段来加以威胁,并且在等待时机,以便在力量强大时爆发出来,超我把最严厉的道德标准加诸于无依无助的自我身上,自我在其淫威之下可怜兮兮。”这是超我按照至善的原则以痛苦的责难来处罚折磨自我,使自我因为做这些事深感悔恨莫及,他尖叫着向警官承认了一切:“‘我’承认是‘我’干的。撬开地板吧,就在这儿,就在这儿!老在这儿跳的就是他那可怕的心脏!”任何人、在任何特定的时刻,都可能做出最荒谬、最可怕的事情来,每个人都可能在特定的时刻陷入疯狂。所以,一个健康的人格只有在健康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否则就会造成畸形的人格,产生大量的神经病患者。人间最大的幸福,乃是健康人格之欢乐。
艺术特色
哥特式小说哥特式小说不以小说的宏大、高尚、美丽为场景的审美标准,而代之以黑暗、丑恶、恐怖、乖戾的场景,开启了新的小说美学标准。《泄密的心》的故事发生在午夜,一个神秘和邪恶肆虐的时间,充满了神秘和不确定因素的夜晚能够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实感。老人的房间里如此地黑暗,他因为害怕小偷而将窗帘挡得密不透风。“我”偷偷地溜进噩梦的世界——一个未知并恐惧的领域
时间的选择不只是一个暗示,同时传递一种恐怖的气氛,这继承了过去哥特式小说的写作模式。正如夜晚如此地黑暗,悲剧同样给人们带来黑夜的心情。黑夜往往让人诱发起恐怖和神秘的回忆。时间的选择暗示了悲剧或谋杀的发生。故事中,作者用一个狭小、封闭的卧室代替传统的哥特式巨大城堡。黑暗、压抑的背景与小说主角扭曲的心灵与故事匹配。封闭的空间使爱伦·坡生动地展示出在极端情况下故事人物的心理特征、复杂和微妙的精神世界
开场的悬念本身就含有恐怖意味,可以提高恐怖的水平和刺激读者产生可怕的感觉和对后续发展的求知欲望
在爱伦·坡的作品中,悬念用于加强审美的距离,并使读者有心理准备接受下一个恐怖场景。使用悬念可以延长读者焦虑的过程,使读者深深地陷入作者设置的陷阱中无法自拔。叙述者设置的情况使他处在理智与疯狂的边缘。神秘和恐怖的气氛就像火光一样忽明忽暗,这可以困扰读者的思绪很长一段时间。精心建造悬念可以产生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好像牵着读者的鼻子,使读者无法停止阅读。在该故事中,作者使用这种方式,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和渴望阅读之后,摆脱隐藏在他们头脑中的问题。叙事策略爱伦·坡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证明谋杀的变态心理,而不是通过描绘丑陋和恶心的场景细节来显示恐怖气氛。描述了“我”以十分自满的心情去策划杀死老人的过程。“‘我’几乎不能控制胜利的心情,‘我’想着渐渐地打开大门,他甚至没有料到我的秘密行为或想法。‘我’因为这个杀人计划而咯咯地笑起来。”第一人称叙述使关于主角的犯罪心理描写更加生动,并通过心理情感传递给读者令人恐惧的信息
在黑暗的房间里,当老人躺在床上听到第一次发出的轻微噪音时,他就已经清醒了。从那一刻起,他一直感到很可怕,因为死亡就像阴影一样不断地接近他、跟踪他,并且包围着他这位受害者。未被察觉的阴影和忧伤情绪使他觉得虽然他既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却可以感受到他的头在房间内的存在。人物的意识使小说的恐怖气氛增强了戏剧外延性
“这不是痛苦或悲伤的呻吟,哦,不!当带着敬畏向人索取时,从灵魂的深处压低的声音。‘我’知道这声音。”使用第一人称视角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灵魂的恐怖,它可以更客观和全面地展示给读者作者的内心世界。作者用“我”这个词与读者交流,使读者更接近角色的灵魂,创建无虚幻的现实主义。“我”似乎就坐在读者对面。这个角色的内在思维完全展示给读者
“故事始于谋杀自述者的解释,然后继续复仇的无法忍受的视角。每天晚上,叙述者把他门的门闩打开,这么温柔。叙述者放在黑暗的灯笼,全部关闭,关闭,没有光照了,然后他巧妙地闯入。他slowly——very,移动非常缓慢。然后他cautiously解开,cautiously——cautiously。”作者使用一个夸大的语气和重复副词来表达他的行为谨慎。读者可能会感到惊讶,他的信心和精神疾病确实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这些描述的确可以激发读者的恐惧
第八天晚上,他又一次进入了房间。他“笑了”,因为他骄傲的是他的机灵,然后老人苏醒。笑的作用一方面传达了疯子的神经质的喜悦和胜利的决心;另一方面,它促进了故事的发展。随后重点转向老人。他“涌现在床上,哭了”。他是“从床上坐起来听”。他“稍微”试图“幻想他们偶然的”,自己安慰地说,“这些都是恐怖的正常反应。‘我们’可以想象他是多么害怕出乎意料的恐惧。”故事好像是作者做的一个关于精神分裂的实验,展现了一位叙述者的困扰的本质。叙述者坚称,他爱老人,没有对他的个人仇恨,不想要他的钱,老人也没伤害他。但是,他说他因为老人的眼睛想杀了他。虽然没有办法理解这个困扰,读者也必须判定这种疯狂的方法和意义。对于作者来说,该小说中是没有无意义的疯狂的。老人那“秃鹰般淡蓝色的眼睛,上面有一层薄膜包裹着”,实际上是一个隐喻表达方法。在故事的各情节之中,叙述者知道老人独自躺在床上的感受,因为他自己也有那种感觉。他说,老人呻吟并非来自痛苦或悲伤,而是来自灵魂深处致命的恐惧。“许多夜晚,尤其是午夜,当整个世界都沉睡了,那恐惧从心中涌出,伴随着恐怖的回声,使我心烦意乱。”叙述者对这位老人和他眼睛的痴迷表明叙述者真的希望摧毁“我”,也就是他自己。打败时间的唯一途径就是摧毁时间不可避免去摧毁的自我。但是要拯救被自我摧毁是一种叙述者无法克服的矛盾。事实上,叙述者通过摧毁老人的眼睛而间接摧毁自己暴露出他是一个凶手
作者的恐怖故事可以引起读者内心恐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呈现恐怖的最初的技术。作者的创作原则强调团结和完整性的影响,并试图实现“为艺术献身的艺术”。背景、象征和悬疑的故事激发读者,让他们体验恐怖的魅力,和第一人称叙事使读者和主人公同呼吸。通过以上手段,作者微妙地产生一种统一的神秘和恐怖的效果。作者认为在短文故事中的每个元素应该为其整体效果而贡献的理论是以主人公过分地关心他的非理性的欲望而杀死老人,只是以老人的眼睛和他进行杀害的理性的方法为例进行说明
该故事常常表现一种心理狂热的理性来控制故事的叙事结构本身。叙述者坚称他杀死老人逻辑密谋和平静的讲述方式是他的理智的证据。这反映了爱伦·坡的主要叙事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艺术技巧,使作品达到惊人的和奇妙的效果。存在主义萨特存在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在《泄密的心》中都有体现,使其成为一部带有较强存在主义色彩的小说
1、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认为人的“存在”在先,人的本质和其余的一切都是后来创造出来的。在萨特看来,事物首先存在着,然后人才去规定它的本质
小说《泄密的心》中的年轻人,他需要通过杀死老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并在杀害老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本质。作者没有告诉读者年轻人和老人是什么关系,也没有明确说明年轻人为什么要杀死老人,年轻人并不是贪图老人的钱财,也不是与他有什么个人恩怨,甚至他承认自己实际上和老人的关系还不错。年轻人要杀他,只是因为害怕看见老人那只“发着蓝光”的独眼。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用来交流和沟通感情的,它的上面蒙上了一层令人心惊胆战的薄膜,说明年轻人和老人交流和沟通的失败,小说并没有明确指出年轻人的本质,而是通过主人公自己内心痛苦的挣扎和表现及不断地选择为读者展示了年轻人的本质,为了生存就要不断地做出选择,为了那双“沟通”的眼睛永远闭上,为了把自己从精神危急中解救出来,主人公采取了极端的方式,他的本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存在的意义需要在存在的状态中体现出来,年轻人选择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他的本质,证明了自己的存在。2、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们荒诞地来到世界上,荒诞地生活,又荒诞地死去。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类是荒诞的世界的一部分,是不能逃离这个世界的。人类无法逃离这冷漠荒谬的世界,因此他们有着一种难以表述的压力
萨特认为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令人厌恶的,生活在其中的都是那些忧虑的、彷徨无助的“多余人物”,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必然是冲突的、对抗的,充满了丑恶与罪恶的行为,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处于这个荒诞的世界中必然是痛苦的,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和失望
虽然年轻人与老人同住一屋,但是他们之间却没有语言上的交流。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谙于世故、善于隐藏自己的人,事实上社会上有很多这样虚伪的、戴着面具生活的人,而老人只是这个社会中这种人的一个代表而已,年轻人最后杀死老人来逃避这只眼睛体现了他对这个荒诞的、虚伪的世界的反抗,因为人这种掩饰和隐藏,使得原本就难以猜测的复杂人性变得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最后导致了年轻人的崩溃,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荒诞处境下的人类会感到孤立,更会感到孤独、痛苦和绝望。当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时,这种个人是被对象化了的失去了个性的、受到他人和社会约束的个人,是一种被他人、集体或社会所吞没的个人,是被异化了的人。在存在主义者眼中,任何集体、社会都是人的异化的力量,都必然奴役人。像年轻人这样一个孤独的人,处于一个荒诞的环境中,由于内心的恐惧,他总是感觉老人的心跳越来越厉害,为了摆脱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经受的巨大折磨,最终无法忍受,招认了全部犯罪事实,选择死亡的方式结束自己痛苦的人生。3、自由选择: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做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了“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相应的行动,无论采取何种行动和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年轻人在计划将老人杀死时,就要做好接受惩罚的准备。在杀害老人的前后年轻人作出了多次选择,他依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其选择的自主性就体现了他存在的价值。起初,为了逃避老人骇人的眼睛,他选择用极其残忍的方式将老人置于死地,杀害无辜的老人之后,他并没有主动到警察局投案自首,而是将老人的尸体藏匿于地板之下。当警察上门调查时,他表现得相当地冷静,选择隐瞒自己的犯罪行为
然而,为了摆脱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理的挣扎,最终,他选择将杀害老人的事实和盘托出。死亡是对自己自由存在的新选择,年轻人有选择的自由,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体现人生本质,在选择死亡时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但是他也要为自己的自由选择负责任。年轻人面对荒诞的世界,选择以死亡的方式结束内心的痛苦,找到了自己的本质与个人存在的意义。词语意象关于眼睛,《泄密的心》有二个主要的词语意象:一是激起“我”去谋杀老头的原因:老头的眼睛;二是使“我”得到报复的原因:老头那不死的心跳声
“大概是那只眼睛作祟吧,不错,正是那只眼睛在作祟。他长了一只鹰眼——浅蓝色的,蒙着层薄膜。只要瞅‘我’一眼,‘我就浑身发毛;因此心里渐渐——逐步逐步——打定了主意,结果了他的性命,好永远不再瞅见那只眼睛。”“一点一点掀开,缝里终于射出蒙蒙一线光,象游丝,象游丝,照在鹰眼上。那只眼睛呢,睁得老大,老大;‘我’愈看愈火。‘我’看得一清二楚——整个眼睛只是一团暗蓝,蒙着层怕人的薄膜,吓得‘我’心惊胆战,灯火正射在那鬼地方。”关于心跳声,首先是在老头受到惊吓时:“忽忽传来模模糊糊一阵低沉声音,恰似蒙着棉花的表声。那种声音‘我’也听惯了,正是老头的心跳声。”老头久久地不咽气,“谁知,闷声闷气的心跳声竟不断响了半天。”作为报复形象出现的心跳声时,文本中充斥的几乎就是这一意象了:“我”在与三位警官的自以为安然的对话中,感到了“耳朵里嗡嗡地响” 。“嗡嗡”字样在倒数第三自然小节里出现了3次,并且一次比一次着重语气。在倒数第二自然小节中,“谁知这响声反而越来越大”,整个句子出现了3次。“愈来愈大”出现了5次,“愈来愈响”出现了7次。并且,这意象在段落中顽强地潜伏在一个紧逼一个的节奏中,形成重压。
作品评价
《泄密的心》重点刻画一个冷血杀人犯的变态行为和心理。文本中语言层面的特殊节奏,都是和人物的心理展现以及作者创作主题密不可分的。忽略了这些语言上的这些技巧,必然会减弱对该小说的审美欣赏和深度理解。——曹庆艳(商丘师范学院副教授)
作者简介
爱伦·坡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生于1809年1月19日,逝于1849年10月7日,美国作家,诗人,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坡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说闻名于世,他是美国短篇故事的最早先驱者之一,又被尊为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进而也被誉为后世科幻小说的始祖。他是第一个尝试完全依赖写作谋生的知名美国作家,从而导致贫困潦倒。